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,各族人的風谷習慣雖有不同,但對牡丹的愛好卻是一致的,種牡丹、欣賞牡丹、唱牡丹、牡丹花會已成為各自的風俗民情。如湖北、貴州的土家族,云南的白族,以及甘肅、青海、寧夏少數民族家中庭院內,都種不同數量的牡丹花,少者三五株,多者上百株,用來象征吉祥富貴。其他如甘肅隴西的浪山觀牡丹,云南大理的"趕山"觀牡丹,安徽巢湖的朝拜神牡丹,甘肅臨夏回族的"花兒"唱牡丹,以及洛陽、菏澤、北京、杭州、四川彭縣、安徽銅陵各地舉辦的牡丹花會和燈會,皆具有豐富的民間特色。
"花兒"是流行于青海、寧夏一帶的民歌,在浩如煙海的傳統民歌詞曲中,牡丹是美的化身、愛的象征。人們把聚集歌唱"花兒會"季節叫做"牡丹月"或"浪牡丹會"。"花兒"曲牌中有《白牡丹令》、《綠牡丹令》、《十朵牡丹九朵開》等等,許多歌詞皆以花喻人,語言真摯,生動感人。如"四月里,四月八,牡丹開花刺底下,想要不摘愛惜她,想要折去刺兒扎。我早起害怕霜殺下,我晚上害怕羊糟踏,買個蒲籃扣一下,看她開花不開花"。其他如河南民歌《編花籃》,當代電影《紅牡丹》插曲《牡丹之歌》,都是熱情歌頌牡丹的。
我國各地也非常重視運用牡丹圖案和繪畫來裝飾建筑物、寺院、名勝古跡和居室住處。如云南大理的"木雕"福奸惠安的"石雕",甘肅臨夏的"磚雕",以及江西景德鎮的"瓷雕",無不飄溢著牡丹的芳香,既有實用性,又有欣賞性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。
Copyright:山東聚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www.www.mdcljcdw.cn 魯ICP備2020041110號 網安備案號37091102000504 網站支持:美樹網絡